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6月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391.8万台,同比增长101.2%,新能源汽车目前的车桩比约为2.555∶1。由此可见,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充电体系,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。
但是,在具体使用过程中,充电桩依然存在利用率两极分化的情况:一边是车主“一桩难求”,另一边是运营商设备利用率低。
究其原因,一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。很多运营商在筹建初期,超前布局了充电站的建设,既没有经过周密调研,也没有充分预估充电桩的发展趋势,从而实现按照不同的场景合理建设充电桩。
二是电动汽车充电桩在产品质量、管理等方面亟待提高。超过20%的用户在使用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时遇到过故障抢修不及时的问题,35.3%的用户遇到过找桩困难的问题。
三是充电服务效率不高,充电时间过长,充电费用较高。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上还存在缺口,快充设备和电池技术仍有待提升,充电站服务效率不能充分发挥,容易造成充电桩“一桩难求”的现象。
那么,充电排队与充电桩利用率低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?业界专家指出,针对目前国内充电桩发展现状,前期筹建简便、能满足多种场景、操作使用便捷、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化充电服务会是未来发展趋势。
近日,中联电科与清华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携手合作,推出“数字蜂巢”智能化充电产品,开启“双碳”背景下的智慧充电新模式。
采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,通过云平台管理,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自助式用电收费管理。相较于传统充电桩,实现了无人值守的收费模式,不需要人工干预,“零售电”自动化运行。
“中联数字蜂巢”不仅使用起来充电便捷,在前期筹备方面,相较于传统充电桩,其建设受限较少,安装操作简单,普遍适宜多种充电场合。通过“峰谷充电套餐”商业化充电管理机制,引导车主在用电谷时段参与有序充电,充电成本低。更重要的事,其建设投入成本比传统慢充桩还要低几十倍,市场盈利空间巨大。